揭开古人近亲结婚之谜!为何后代鲜有“痴呆”?
在几个世纪以前,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很多近亲结婚的事儿。
尤其是那些王公贵族,可让人惊讶的是很少传出他们生出‘痴呆’儿的消息,哪怕是在近代,马克思夫妇俩都避免不了这类事情,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呢?
01
为什么古人特别喜欢近亲结婚
拿埃及法老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斯二世来讲,他的后宫之中有不少佳丽就是他与自己妃子们生下的孩子,也就是他的亲生女儿。
作为一个待机时间非常长的法老,他的后宫艳史也是异常丰富,在他在位期间,他就曾娶了八位皇后,而这其中三个竟然是他的亲生女儿。
他的女儿班塔娜特作为他的王后还和他生有一女,一时之间都不知道哪个是爹,哪个是妈,哪个是孩子了,真的是有悖人伦。
这些让我们听起来头皮发麻的故事可不止拉美斯这一家,在古埃及近亲结婚这种事情非常普遍,而这些事情在我国古代也比较常见只是没有这么离谱。
古代的运输方式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,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一辈子可能都没坐过船,没骑过马,出门远行也最多就到过几十里外的集镇。
高级一些的人家有时会乘轿子或马车,但遇到山路也需下车步行。这种出行方式使得古人的地域活动范围非常有限。
即使是士大夫阶层,也主要局限于一个州县,科举中进士及第后,才有机会出仕到别的省份当官。
在这种封闭和局限的环境下,家族或宗亲内部的通婚就成为自然选择。毕竟除了本族以外,见到异性的机会寥寥无几。
自小一起长大的表兄妹,感情基础自然比外人要深厚得多,双方家长也更了解另一家孩子的性格和家世,比将女儿嫁到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家庭里要安心得多。
在古代十分重视女子贞洁,因此就有“提亲不出门”的说法。表兄妹自小见面多,各自都非常熟悉互生好感后通婚,也比较符合古人的思想观念。
再加上如果在在同族亲内通婚,就能省去许多聘娶费用,这对于生活拮据的普通百姓家庭来说,可太有吸引力了。
毕竟,同是亲戚提出的聘金和彩礼要求自然不会太过分。
在加之古代的医疗不发达,王公贵族们对自己的血统的优异的异常自信,让各个上层阶级吹起了‘血统纯正’之风。
对于王公贵族或大地主之类的统治阶级来说,近亲通婚对保持血统纯正和保全财富的重要作用。
欧洲著名的哈布斯堡王朝。这个起源于中世纪的王朝曾在奥匈帝国统治了640年之久,它规定所有的男性成员必须与近亲女性通婚,其目的就在于保持血统的纯正性。
中国的皇室也是这样,许多皇帝都选择了自己的堂妹、表妹作为妃嫔或皇后,这同样出于保证皇族血脉纯正的考虑。
而对于普通的地主阶级来说,大地产如果流落到外人手中对家族势力无疑是个沉重打击,因此选择家族内部通婚,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财产外流。
不管是出于血统还是财富的考虑,近亲结婚都成了人们当时的首选,也因此有‘亲上加亲’这一老说法。
02
近亲通婚的可怕之处
但随着近现代医学的发展,近亲的危害逐步为人们所认识。
人体基因存在隐性和显性之分,许多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属于隐性,只有双方都携带该隐性基因,后代才会发病。
非近亲通婚时,双方同时携带隐性致病基因的概率不高,但近亲通婚由于遗传物质高度相似,这一概率就大大提高。
这些隐性基因像冰山一角平时不显现,但当我们近亲通婚时,有害隐性基因激活发病的概率就会增加。
近亲通婚不仅会增加单基因疾病的发病几率,也会提升多基因疾病的发生概率,因为共有的致病基因数目更多,生出的孩子不健康的也占大多数。
在历史上由于缺乏科学知识,许多统治者进行近亲通婚,都导致了一些悲剧性后果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西晋時期的司马衷,他是晋惠帝司马炎与皇后的儿子,由于父母都是司马氏宗亲,他患有低智力症,被称为“痴呆帝”。
司马衷继位后,沉溺于游戏娱乐,政事不理,导致权臣掌控朝廷,最终酿成八王之乱,西晋灭亡。
古人们由于对遗传学不了解,社会上近亲通婚现象屡见不鲜。
一些神话传说中,关于近亲通婚描述更是频繁出现,其中伏羲和女娲就是一对亲兄妹,他们共同繁衍了后代。这其实也在无形之中告诉老百姓,近亲是可以通婚的。
03
过去那么多的近亲通婚,为什么我们并没有看到那些痴呆儿
虽然我们都知道近亲结婚生出的孩子并不健康,但是纵观历史,近亲结婚产生痴儿的案例似乎在古代似乎并不多见,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小编粗略的总结了一下:
第一,古人十分讲究“家丑不外扬”,一旦生出不健康的孩子,父母会秘密处理掉,不让外人知晓。他们将这个孩子视为凶兆和灾难深感耻辱。
有些家族甚至会在孩子出生后,立即让其夭折,以掩人耳目。这在当时的封建礼教观念下,可以理解为保全家族名誉的必要手段。
第二,由于古代医术及养育条件落后,这些先天缺陷的孩子存活率极低,许多在腹中及婴儿期就已夭折。
据记载不少古代王室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因为胎里不足夭折了。当时生活条件差,本身健康的孩子就容易营养不良,抵抗力差。
更何况这些本就不健康的孩子了,他们自身免疫力更弱遭受不了一点疾病的侵袭,时间久了人们便对孩子的离去不以为意了。
第三,因为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,男子不仅可以娶亲还可以纳妾。即使正室为近亲生不出孩子,也可以和妾室生养健康的孩子。
许多古代达官显贵都有众多妾室,而且妾室所出的子女数量并不算少,这也从侧面降低了不健康的孩子出生的概率。
第四,古人非常重视家族观念,一个兴盛的家族势力往往非常庞大。有些远房亲属实际上已经没有血缘关系,并不构成近亲通婚。
但是他们还是会称为表兄妹,从称呼上讲会给我们一种非常近的感觉。
实际上,我们古人的眼里已经意识到了这种近亲通婚的危害性,魏书·高祖纪就曾记载“夏殷不嫌一姓之婚,周制始绝同姓之娶。”就曾明确制止同姓结婚。
只是由于很多政治、经济、阶级因素,人们不得不选择当下对于自己最有利的形势。
04
动物社会在防止近亲‘结婚’
人类社会尚且有道德良知、社会规则和民俗来约束着,可动物就完全不同了,因为遵从本性近亲繁殖并不少见。为避免基因缺陷累积,动物界也会通过形形色色的方式规避近亲繁殖。
有些动物比如老鼠就可以通过气味辨别亲缘关系,而狐猴则利用信息素来判断谁离自己最近。成年后的雌狮尾狒能主动抑制性成熟,直到有外来雄性现身后才会进入发情期。
针对不同物种动物界形成了灵活的近亲繁殖回避机制,有些鸟类利用外表信号识别亲属,更为有趣的是一些动物还具有离群性。
这或许也有助于避免近亲繁殖,比如说狮群中的雄狮一旦成年就会被驱逐,鬣狗和狐猴也有类似行为。
狮子是非常鲜明的群居性动物,在一个狮群之中往往只存在一个成年的雄狮,他就是这个狮群的狮王。
狮王身上肩负着交配和守护领地的指责,而新出生的雄狮在刚已成年就会被赶出狮群,独自寻找着自己的领地。
当然狮王不可能一直留在狮群,当他被其他狮群中新一轮更强壮的狮子打败后,他只能灰溜溜的离开狮群。
狮子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,他们通过自然的优胜略汰选择出最强壮的领导者,也在无形之中避免老狮子和自己的亲一代繁育后代。
在欧洲的一项关于动物的研究计划中,人们惊奇的发现,当人们将纯种的猎豹进行近亲繁殖和饲养后,已经导致很多同源性遗传病出现。、
这些本来健康的猎豹一个个跟病秧子一样患上了肺结核甚至胆囊炎。这些疾病在自然界中并不常见。
那么为什么动物如此抵触近亲繁殖呢?这其实是随着物种进化而形成的自然选择结果,近亲繁殖容易导致有害隐性基因暴露,后代存活率降低,不利于种群整体适应环境。
有研究表明,近亲繁殖白老鼠数代后,体重和生育能力显著下降。在自然界,动物们一直尽自己所能规避着近亲繁殖所带来的危害。
但是还是有人类为了自己的喜好干预着动物的发展,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折耳猫。众所周知,猫咪的折耳就是近亲繁殖的结果。
折耳本就是一只猫咪基因突变的结果,但因为人类觉得折耳的猫咪更加可爱,便试图进行繁育,他们将大量的猫咪近亲繁殖,得到了他们所谓的梦中情猫。
然而事情发展的并不顺利,伴随着折耳这一特征的是猫咪先天的骨科疾病和痛苦且短暂的一生。
随着时代的发展,我们应该意识到近亲繁衍的危害性,尊重自然规则和基因的多变性。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