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头条 >

探索诗词之谜!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,“斜”该如何发音才对?

发布时间:2023-11-16 17:15:23来源:

“斜”字古音疑为“霞”。诗韵万变,一字之差颠覆吟咏。究其源流,必当溯述,探其渊薮,当以博取。

言归正传,“斜”字历代读音,岂能轻言片面改易,词曲意境,岂可随意窜改,丧其韵致?寻根溯源,考证为先,言归正传,体味词曲,味乃更长。

01

斜字岐义释

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是不断变化的,一个字的读音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。“斜”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关于“斜”字的读音,历代古籍和词典中记载不一。说文认为其读若“荼”,广韵注其为“似嗟切”,集韵、韵会等则又有“徐嗟切”、“于遮切”等不同读法。

这主要是由于反切拼读的局限性所致。反切法用一个双音节词来标注读音,上字表示声母,下字表示韵母。

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反切词中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,导致环环相扣的情况。再加上口语语音的变化,反切实际上不具备准确标音的能力。

现代汉语词典一般仅收录“xié”一读,但旧时习惯读作“xiá”的情况在一些场合仍保留至今。这主要是因为“xiá”可以与更多字押韵。在诗词歌赋中,押韵是基本的艺术手法,为了押韵会改变某些字的读音。

这就导致了杜牧山行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一句中“斜”字的读音出现歧义。读作“xié”符合现代汉语规范,但读作“xiá”可以与“家”字押韵。

在这个议题上,历来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有人认为应坚持语言规范的权威,不该随意改读,也有人认为应该尊重历史传承,保留诗歌押韵的需要。

近年来,随着语言文字规范的不断完善,也出现了一些折衷的建议。比如区分“规范读音”和“传统读音”,前者用于日常场合,后者保留在诗词等文学作品中。

教科书的不同版本对此也未达成共识。有观点认为读“xiá”属“叶韵”改读,不可取,也有观点认为可以容忍这种押韵的传统。

02

古诗词中的"斜"字宜读作"xiá",以求押韵和谐

作者提到,有些古诗词中的"斜"字,在现代语文教材上被注音为"xié",但为求押韵,古人应该将其读为"xiá"。

语文教材中的注音不见得完全正确,因为现代汉语发音系统与古代不同。我们应该以韵脚押韵为首要原则,来确定古诗词中"斜"字的最佳读音。

具体来说,杜牧山行中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的“斜”字,为了与“家”、“花”字押韵,应读为xiá。同理,某些版本将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“青山郭外斜”读为xiá,也比较合理。

至于李峤风中的“斜”字,本来就应读为xié,以押“浪”韵。所以,对于不同诗词,“斜”字的读音也不尽相同,重点是要达到押韵的效果。

学习古诗词要掌握古音常识。虽然我们不必完全采用古音朗读,但应该知晓“斜”、“回”等字古读音的演变,以正确理解古诗意境。

对此,应明确“叶韵”的定义,即为了押韵而临时改变字音,这确实不符合语言规范。但考虑到词汇音变的历史事实及押韵的文学需要,拟定标准时需因材施教,对古诗歌可适当采取弹性处理,兼顾规范与传承。

我们在传承古诗词遗产时,必须以历史的视角看待语言变迁。恪守古诗押韵规则,了解古汉语语音特点,不仅有助于欣赏经典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。读音问题背后,还隐含更深层的文化意蕴。

关于古诗词中“斜”字读音的讨论,并非仅仅停留在押韵层面,而是牵扯到更为广阔的文化传承问题。

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,其韵律之美蕴含着古人的美学追求。如果我们忽略押韵原则,用今读音朗诵古诗,势必损害原作风采。譬如用“xié”替代“xiá”,就失去了山行“斜”“家”“花”谐音的艺术效果。

第二,传统诗词不仅是文学作品,也是历史文献。古音演变说明了汉语发展变迁,失去古音就割裂了语言文化的历史维度。

第三,语言是民族的载体。完整保留古诗古音,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,增强历史认同感。如果一味以今人角度看待古诗,很难体会前人创作语言艺术的心血。

语文教学需要兼顾传承文化与培养语言能力。对古诗注音不能只看现代发音,而应考量古代语言系统,以免产生误导。教师应该告知学生,古今语音有别,但不影响规范语音的学习。

我们不必苛求历史上的语言与今人的语言完全一致,但也不能随意违背语言的本义规律。处理此类问题需要审慎和智慧,建立科学的语言文字观念。

在汉字发展的漫长历程中,“规范”与“别读”往往并存,这反映了语言的包容性。语言既需要常态的统一规范,也需要因应特定语境的变通发展。

重规范不等于一刀切,也不能以历史的名义张本混源。明辨字音的渊源,加强语音规律的教育,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,使语言规范既科学又合理。

03

古音流变、今音渐远——汉字古音研究的反思

语音的流变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自然规律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汉语经历了多次音变,从上古到今天,许多汉字的读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古音的消逝给后人研究古代汉语读音带来了种种困难。

目前学界存在多个汉字古音体系,如高本汉、王力、蒲立本等体系。同一个汉字,不同体系给出的拟音常常不一样。

原因在于研究方法和资料的不同,难免会有主观臆断的成分。我们很难确定一个汉字在某个历史时期确切的读音。这也体现出研究古音的复杂性。

尽管无法确定古音,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文献记载、近体诗押韵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。比如“斜”字,在多个体系中古音韵母均推为“a”。

客观语音演变是一个自然过程,古今读音差异是不可避免的。例如“车”字,从古音jū演变至今音chē,仅字形相同而音义迥异。

明确语音变迁的客观性,才能避免主观臆断。否则很可能朝古音“拟改”,而忽视语音演变的事实,这往往难以站得住脚。

研究古音需考证文献,吸收方言调查成果,多方求证,方能接近真实。不可为了押韵改读字音,这种做法缺乏事实根据。语音演变是整体过程,个别字音的臆断改动无法反映真实语音面貌。

目前学界在古音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成果,但距离真正掌握古音还有不小差距。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,拓宽研究视野,吸收更多文献及方言实证,使古音研究不断深入。

重视古音演变规律的学习也很重要。只有全面考量各方面因素,才能使汉字古音研究取得新的进展。

04

古今音变:以"斜"字为例

语音的变化是语言演变的一个自然规律,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音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我们在处理古典文献时,对古今音变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。

以"斜"字为例,从古籍韵书可以看出,在上古汉语中,"斜"字的音为xiá。晋代张华的轻薄篇,南北朝张正见的关山月,隋代魏澹的初夏应诏诗中都用"斜"字与"花""哗""霞""纱""车""赊"等字押韵,证明当时"斜"音为xiá。

在唐宋时期,"斜"字作为韵脚时也同样读作xiá,许多唐诗都有佐证。元好问的长寿新居,杨载的次韵雪,明代杨光溥的春去,清代丁澎的望天寿山等入韵的"斜"一直沿用xiá音。

但在现代汉语中,"斜"字已变为xié音。如果我们坚持用今音来读唐诗,将会严重损害诗歌的韵律效果。以杜甫的山行为例,如果读成"花麻家斜",整首诗的押韵格式就被破坏了。

针对古今音的差异,有人主张语音必须规范统一,不应该在朗诵中使用古音,也有人强调应该尽量使用古音来恢复古诗的韵味。笔者认为,这两种意见都有一定合理性,关键在于区分场合。

在日常的教学与朗诵中,为了语音的规范统一,仍应使用今音。但在专门研究古典文学与语言学的场合,应该重视并参考古音,尤其是在研究唐诗宋词的押韵时,掌握古音是必要的。

语音的历史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古今音的差异也需要我们辩证看待。正确处理古今音变的关系,既尊重语音发展的历史脉络,也兼顾现代汉语的规范需求,能让我们在理解和赏析古典文化时更加准确与通达。

05

结语

古韵今读,是要求真正了解古音与今音的差异,而不是简单地用今音机械朗读。与其争论应全古音或古韵今读,不如多研究古音,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。

语言的演变是自然规律,我们应该积极适应,而不是生硬地回避。也许,古韵今读之争的焦点,不应只在“读”,而更应在“韵”。

我们需要的是对古诗境界的感悟,而非仅仅死记硬背其韵律。当代人是否应该、也能够完全体验古人的语言世界,值得我们继续思考。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