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文史 >

揭秘“大手笔”的来历!为何称赞好文章为“大手笔”,其典故何在?

发布时间:2023-11-16 17:15:27来源:

从古至今,“大手笔”承载了许多含义的变迁。它起初褒扬朝廷重要文书,到后来指代杰出的作家和作品,再到现在任何厉害的东西都可冠以此名。

“大手笔”的流变恰如一代不如一代,规格越降越低。但它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丰富了,不再局限于权力和地位,而是强调个人事情的程度。

单看名字,“大手笔”似乎高不可攀,其实不然。让我们从“大手笔”的来历说起。

01

大手笔的来历

东晋时期,王珣这个人可谓出身名门望族。他的祖父是当时有名的丞相王导,父亲王洽任中领军,叔父王羲之更是书法大家。王珣也继承家学,以行草书著称。他在朝中累官至尚书令,深受大司马桓温的赏识。

此人虽然身材矮小,但很有头脑和口才。当时正值晋朝动荡,王族内讧不断。王珣经常奉命起草诏书,参与政局。

他预感朝堂大事将至,自己的笔会发挥重要作用。有一次,王珣做了一个奇特的梦,梦见一个神人送给他一根粗大如门楣的大毛笔。

王珣醒来后,觉得这笔意味着自己要做一件大事,便对朋友们说笑道:“看来有大事要我的大手笔写了!”谁知,就在第二天,东晋孝武帝被宠妃张贵人害死。

朝廷上下震惊,需要发布哀册和谥号来安抚民心。这重要任务果然落在了王珣的身上,可以说是大手笔了。

这件趣事流传开来,“大手笔”这名称也因此而来。到唐代,张说和苏颋两位著名宰相,并称“燕许大手笔”,就是借用这个典故来赞扬他们文章出色。

宋代辛弃疾诗句“如椽大笔”比喻李正之的文采,明人高启诗句“此物宜归大手笔”则指文字家沈蒙泉的笔力。

如今,“大手笔”已经成为对杰出文笔家的统称。他们不仅限于名臣文豪,也包括基层文字工作者中那些才华横溢的秘书们。

这些文字秘书靠实际表现,在公文写作方面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。他们为领导决策提供中肯建议,起草文件条理清晰,传达上意毫无偏颇。

在单位里,他们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中流砥柱。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,有这样一位“大手笔”同事,可以向他取经问道,获得启发和帮助,对个人的成长尤为珍贵。

然而,真正能达到“大手笔”水准的人毕竟屈指可数。许多领导对此深有体会,大都抱怨良材难觅,寻找一个过硬的笔杆子比登天还难。

可以说写作是一个人一生一直在学习的东西,如何学习写作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,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?

02

陶冶情操要从小抓起

一个孩子的文学素养从何培养?首先,家长要经常读优美的文章给孩子听,比如说一些寓言故事、神话传说等,通过听故事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同情心。

另外,家长还要带孩子到书店、图书馆,选择适合其年龄段的优秀读物,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。

比如5-7岁可以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书,7-10岁可以读文学 adaptations 的改编图书,10岁以上可以读一些经典儿童文学作品,如小王子木偶奇遇记等。

在学校教育方面,语文课程当中也需要加强文学作品的学习。比如,不要只选择课文的某个片段,而要学完整篇章,从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

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,引导学生深入欣赏、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。同时,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文学兴趣小组,开展课外阅读活动,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书籍,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创作等方式参与进来。这能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,提高他们独立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。

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,都不能忽视文学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。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涵养孩子的道德情操,启发孩子的思考,拓宽孩子的视野。

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,他会在这些作品中汲取养分,开阔视野,丰富情感,获得人生的启示。

文学作品就像一面明镜,启迪我们认识这个世界,感受生命之美。一个读书多、情操高尚的孩子,往往更有同情心、判断力和抗压能力。

所以,我们都应该重视从娃娃抓起,用文学熏陶孩子的心灵,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03

文笔如椽的大手笔

“大手笔”原指朝廷的诏书文书,后来引申为指文章家的笔力和作品的规模。如张说、苏颋等唐代文学大家,他们的文章才华与地位崇高,被称为“燕许大手笔”。

我认识一位文字工作者,他从事这一行已20多年,虽然没有学历,没有人脉,但是写的一手好文章,他的文章没有人能改动分毫。他修改别人文章,只须简单说明就能巧妙地精益求精。他的文章领导从不修改,直接签发使用。

正如清人陈衍所说:“文台者,国之阁臣,笔记者,社稷之元老。” 我们应当珍视和培养这些“大手笔”,使其笔力益发强健,书写出无比璀璨的篇章。

(责编: admin)

免责声明:本文为转载,非本网原创内容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